

- 觀點 | Opinion more
-
中國阻止美國半導體巨頭的收購,科技戰步入下半場
美國圍堵中國的中美科技戰上半場已經告一段落,在中美科技戰的下半場,中國應當一方面發展內循環構建自主半導體產業鏈,另一方面應當積極粉碎美國試圖徹底控制歐洲和日韓半導體企業的圖謀。[全文]
-
清華光源對自主光刻機追趕突破意義大嗎?
過去我們總是太急,媒體太急,主事者也很急,所以有了這麼多爛尾的項目;現在的輿論反過來,讚美一些類似於石墨烯芯片、SSMB光源等還處於研究階段的成果,本質上也是急切的希望彎道超車,但客觀結果可能也很慢。[全文]
-
中國投資新技術標準,外媒大喊“狼來了”
5G沒有絕對的主導者,是一份充分體現了各方利益的國際標準,而中國是其中重量級的參與者。但這絕不是西方國家講文明講道理的體現。毛主席曾對帝國主義者的形象作了深刻的描摹:“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全文]
-
英特爾出局、台積電三星獨大,高端芯片製造更“貴”了
隨着英特爾的退出,高端處理器製造的先鋒梯隊可能很快將減少到兩名成員。芯片設計開始百家爭鳴,能實際生產的芯片廠商數量卻在驟減。芯片製造的資本支出不僅開始回升,並且在以看不到盡頭的勢頭持續增長。[全文]
-
美國只花幾千萬就對中國“卡脖子”,我們的錢也要用在刀刃上
在“雙循環”的新時代,攻關重點都是世界先進的技術,正是外國嚴密保護的機密,只能由中國科研人員獨立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正確的技術選擇沒有前例可循,學術管理單位必須將有限的資源,合理、高效地配置到最重要、最有前景的方向上,而這剛好是中國政府最欠缺的經驗。[全文]
-
操作系統變遷有20年週期律,泛在計算是一片新藍海
操作系統的重大變遷似乎存在一個20年週期律,即每20年出現一次跨越式發展機遇,誕生新一代操作系統。這一輪的新賽道是人機物融合的泛在計算,在這裏我分享幾點認識和期望。[全文]
-
從李約瑟之問到科技“東亞時代”,中國要做什麼?
為什麼中國的科學技術從古代到15世紀都領先於西歐,但在16世紀前後卻未能催生出近代科學技術?換句話説,伽利略為什麼沒能出現在中國?我的觀點是:因為16世紀之前,中國缺少在文化上比它更為優秀、同時在軍事實力上也比它更為強大的外敵。[全文]
-
大學、戰爭和民主:美國科技騰飛的祕密究竟是什麼?
任何對美國風投行業歷史的記錄,如果不強調硅谷和美國政府在其崛起中所發揮的強大而廣泛的作用,都將是不完整的。[全文]
-
讀《求是》,做投資
很幸運,前天我路過公司的黨支部活動室,發現了最新這期《求是》,第一篇就是習總書記在今年的講話,題目是《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讀完豁然開朗![全文]
-
專訪諾獎得主:中國有很多出色的合作者,但整體科研質量差異大
科學家通常具有類似的動機:追求美與真理,並造福人類。因此,成為科學家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在應對像氣候變暖和新冠大流行這樣的全球問題時,儘管國家之間有各種問題,我們還是需要開放的全球合作。[全文]
-
中國紡織業的“痛點”,工業互聯網是解藥嗎?
中國是一個紡織大國,相關產業鏈吸納就業人數超過1.7億。然而,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94萬億元,與2018年同期相比下滑1.47%。在當前全球經濟受到疫情和複雜地緣形勢雙重影響的形勢下,行業本身的格局調整和產業升級顯得尤為急迫。[全文]
-
為何是中國而不是日本,在這領域打破世界紀錄
日本中央政府打破部門條塊分割,形成了“產學合作體制”,2018年在實驗室裏把汽車柴油發動機的理論最高淨熱效率提高到了50%,“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的年報PPT也做得美輪美奐,但最終技術“落地難”,這也反襯出我國在技術創新領域存在的優勢。[全文]
-
中國芯片“突擊”反抗,我們抱有希望但不能亂指望
不應指望中國自主技術短時期內就能突破最先進的製程,也許需要花10年這樣長的時間。但意義更大的是,真正在市場上大規模應用的自主芯片設計製造技術體系。這個進程也許會比想象的快得多,這也是中國製造的特色,雖然不是最先進,也足以改變產業戰略態勢。[全文]
-
這恐怕是上週末美國最正常的事情了,是嗎?
載人龍飛船發射成功以後,美國人民用點燃別人房子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喜悦之情,在大洋彼岸,同樣有許多人關注着這次發射。雖説中國的SpaceX飯中有温和派也有極端派,不能一概而論。但是“飯圈文化”滲透進航天愛好者,乃至於航天本身,未必是一件好事。 [全文]
-
申請10萬日元疫情補貼,結果先被日本低技術折騰了一番
這個國家曾經重視信息技術的發展,時至今日也還頂着“IT技術強國”的光環。可是在這次疫情中,電子商務、遠程辦公、大數據管理這些IT技術應用領域卻成了日本最拉胯的部分,甚至被《洛杉磯時報》評價為“低技術國家”。[全文]
-
世界上不存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創新途徑或模式,因為世界上不存在不進行自主開發就可以“消化、吸收”的可能,更談不上“再創新”。但就是這個直白的道理,在中國政策領域被扯了幾十年後,還是有人弄不明白或不想弄明白。[全文]
-
德國人:中國絕不可能造出來!天鯨號:已“造島”
2013年,“天鯨號”開赴南海,在作業的200天中吹出1000萬立方米的砂石,接連吹填了美濟島、渚碧島、永暑島、華陽島、南薰島、東門島、赤瓜島、永興島8座小島,成為名副其實的“造島神器”以及“功勳船舶”。這堪稱對德國人質疑的“硬核”迴應。[全文]
-
赫魯曉夫説中國研製核潛艇是異想天開,但我們做到了
他傲慢地拒絕了中國的要求,説核潛艇技術複雜、要求高、花錢多,你們中國沒有水平,也沒有能力來研製核潛艇。毛主席聽後非常氣憤,憤怒地站了起來,揮動他巨大的手掌,説:“你們不援助算了,我們自己幹!”[全文]
-
5G基帶芯片之戰:五強格局初顯(下)
在5G基帶芯片行業,初步形成了華為、高通、三星、紫光展鋭和聯發科主導的五強格局。自2020年起,5G標準制定完成及商用市場進一步成熟後,面對激烈的競逐及在智能終端、IoT和行業場景應用過程中,基帶芯片市場最終鹿死誰手,還有待見證。[全文]
-
技術民族主義時代,中美如何找到最大公約數
在全球技術民族主義蔓延的時代,我們需要更大的平台來探討技術轉讓,而不只是需求雙邊的解決方案。如要形成更為強有力的政治共識,需要20國集團這樣的多邊形式,從而讓更廣泛的利益訴求得到體現。如果中國要實現科技強國夢,那麼採取這樣的戰略符合自身利益。[全文]
-
- 資訊 | Information more
-
全球首個!深圳區塊鏈電子發票國際標準獲批
-
里程碑!人類首次發現銀河系超高能宇宙線源存在證據
-
張江示範區:上海建成和在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4個
-
中方沒點頭,美半導體設備巨頭收購日企果然告吹
-
日媒:西方無法遏制中國創新,還可能會加速中國崛起
-
英特爾200億美元猛砸代工後,韓國人畫了幅圖
-
六個比喻讀懂總書記為什麼強調科技創新
-
談科技創新,習近平這些話擲地有聲
-
習近平: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
李克強:不能讓科研人員把精力花在填表、評比等事務上
-
我國自主研發白光日冕儀首次觀測並獲得白光日冕像
-
清華團隊新成果在《自然》發表:有望解決光刻機自主研發難題
-
中國率先開發動物個體識別系統,可精準識別“真假美猴王”
-
首個恆星級黑洞最新數據:21倍太陽質量、自轉速度接近光速
-
“慧眼”新發現!這個“冕”竟能逃離黑洞
-
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本源司南”發佈
-
百度迴應“員工工作狀態預測”專利:和996沒關係
-
我國首次實現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效率比國際提升6000多倍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
-
國內首條稀土納米斷熱材料生產線籌建 目前由美日歐壟斷
-
-
-
霍尼韋爾預告3個月內發佈最強量子計算機
-
小米意外“引爆”氮化鎵快充
-
我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誕生,好吃嗎?
-
中國團隊首揭示西瓜和甜瓜馴化基因組歷史
-
陳純院士:中國區塊鏈發展亟待突破四項核心技術
-
快遞櫃刷臉取件被一羣小學生破解…
-
顫抖吧人類!
-
35年來首次!國科大官宣,這項世界大獎被他奪得!
-
這個“學霸版吳彥祖”,如何成為了中國油田技術奠基人?
-
黑洞太慘了,這回連國外網友的關注點也歪了…
-
為了與黑洞“一見”,人們花了多少錢?
-
芯片是怎樣煉成的?這份科普簡直有毒
-
AI換臉這回輪到他,真的不是原片?
-
王羲之華佗“真跡”扎堆出現 量子科技鑑定靠譜嗎?
-
谷歌公佈雲遊戲平台,3A大作成“頁遊”
-
2.8萬年前的細胞仍可活動,猛獁象有望“復活”
-
楊冪“換臉”細思極恐 製作方急迴應
-
“以前乘的都是外國船,但這次,是中國船...”
-
霍金遺作出版:這世上,沒有上帝
-
百元大鈔動起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