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光源對自主光刻機追趕突破意義大嗎?
過去我們總是太急,媒體太急,主事者也很急,所以有了這麼多爛尾的項目;現在的輿論反過來,讚美一些類似於石墨烯芯片、SSMB光源等還處於研究階段的成果,本質上也是急切的希望彎道超車,但客觀結果可能也很慢。[全文]
-
滬深廣磁懸浮要來了?我們先算筆賬
近年來,民間對於高科技投資是有激情的。但我們不能看到量子技術,就去買“量子茶杯”;看到納米科技,就吃“納米蛋白粉”;看到滬深廣磁懸浮通道被預留,就入手磁懸浮概念股。這不僅威脅到個人的財產,而且反而會對企業的研發導向產生負面影響。[全文]
-
得州停電是激進市場化的失敗,“政府監管”也沒用
正如習總書記所説:“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國有企業也能夠把握市場的脈搏,不應該只有一種市場化,更何況市場化並非靈丹妙藥,可以百試百靈。[全文]
-
中國投資新技術標準,外媒大喊“狼來了”
5G沒有絕對的主導者,是一份充分體現了各方利益的國際標準,而中國是其中重量級的參與者。但這絕不是西方國家講文明講道理的體現。毛主席曾對帝國主義者的形象作了深刻的描摹:“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全文]
-
圖片誤用?學術造假誰能動得了
這份最新公佈調查通報,對於誰進行了調查,僅僅以簡單的“高層次複核專家組”代替。公眾對這個專家組究竟由誰組成一無所知,換句話説,就是完全不知道誰應該為這份調查的調查結果負責。那麼輿論不相信這一調查結果,不是自然而然的嗎?[全文]
-
廣東模式和江蘇模式,哪個更普適?
粵蘇的範式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高度重視發展工業,尤其是江蘇更加重視基礎工業的發展。落後省份不發展工業,靠旅遊業和特色農業甚至房地產,可能短時期內在局部會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期和全局來看是富裕不起來的。[全文]
-
説好的奔月計劃,其他國家為何集體掉隊?
2005年前後,世界各國航天界掀起了一股月球探測熱。很多國家紛紛表示,要在2015-2025年間將有人或無人的航天器送上月球。隨着嫦娥五號的成功落月,中國在這次邁向月球的集體賽跑中贏得了比賽。奇怪的是,其他國家為什麼集體掉隊了呢?[全文]
-
張裕卿之後,打擊學術不端要告別“馬保國文化”
僥倖心理雖然頑固,但只要教育主管部門、學術期刊監督機構、學術期刊以及高校都吹起清風,公正嚴肅的處理學術不端爭議,中國的學術界的道德和成就自然能不斷進步。當打擊學術不端走向必然,真實有意義的學術成果必然能走出來。[全文]
-
中國科學工作者,到了再度組織起來的時候了!
中國已是科研大國,但並非科研強國。時至今日,我們仍有大批工業品處於“卡脖子”的階段。面對着美國強大的科軍工複合體威脅,我們的情況很像是缺乏準備的上甘嶺戰役初期。要打贏這場戰鬥,科研工作者應該團結起來,組成高效的團隊來進行集體攻關。[全文]
-
沒獲諾獎,但中國人真正實現了温飽
中國的傑出表現,也得到很多外國人的認可。洛克菲勒基金會水稻生物工程項目中國首席科學家王大元,在接受DeepTech採訪時透露曾經有人向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推薦袁隆平,他也幫忙寫了材料,但是被諾獎委員會拒絕了,“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原因”。 [全文]
-
導師自主決定碩博士畢業,勁太大?其實是重新定義關係
教育部現在面對“改革畢業考核機制”以及“釋放研發能量”問題,提出要“嚴抓培養全過程監控與質量保證”和“強化指導教師質量管控責任”就是要重新定義導師和研究生的關係。學術素養要成為研究生最主要的培養目標,而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也必須進一步規範。[全文]
-
中國發展半導體能“彎道超車”?誤會有點太多了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老希望搞“彎道超車”,實質就是不相信“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科學判斷,同時也是不尊重艱苦奮鬥創造的美好中國。中國製造業的騰飛,固然有少數來自於彎道超車,但更多的是靠苦幹奮鬥。[全文]
-
中國9萬億投資半導體,萬家企業轉型?為何這是一則謠言
事前論證不公開,事中運營不透明,事後處理還希望大事化小,這就難怪會出現這麼多涉及騙補的謠言。中國半導體的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錢,一個公開透明的半導體投資機制也許同樣重要。[全文]
-
想成為“超級人類”? 這邊建議您先開個腦洞呢
對於一些新出現的科技名詞,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堆砌高科技名詞的產品並不就是真的高,而很多貌似來自未來的新產品其實不是能夠引領未來的“新生事物”。為什麼科技企業喜歡“弄噱頭”“造概念”呢?[全文]
-
西方高校瀕臨破產:教育產業化是主因,反智主義是助攻
如果這些西方國家的政府不救助,疫情結束前後將掀起一波波高校集中倒閉的風潮。有人問,這是不是中國高校彎道超車的機會。筆者認為這對中國高校而言肯定不是壞事,但也不能高估其正面影響。英、美、澳的大學出現的問題,是教育產業化弊病的集中體現。[全文]
-
強調“未來”的大獎,為什麼不獎勵給年輕的科學家?
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科技力量又有效地塑造着生產方式。越來越多的青年宣傳片不再出現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領軍青年,很難想象新一代年輕人會不會越來越不願意從事科研,不願意嘗試科研,甚至不願意成為技術骨幹和專家。但是有問題需要解決,也是一個系統富有生機和活力的標誌。[全文]